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清盗源疏 东汉 · 陈忠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二
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书》曰:「小不可不杀」。
《诗》云:「无纵诡随,以谨无良」。
盖所以崇本绝末,钩深之虑也。
臣窃见元年以来,盗贼连发,攻亭劫掠,多所伤杀。
夫穿窬不禁,则致强盗;
强盗不断,则为攻盗;
攻盗成群,必生大奸。
故亡逃之科,宪令所急,至于通行饮食,罪致大辟。
而顷者以来,莫以为忧。
州郡督录怠慢,长吏防御不肃,皆欲采获虚名,讳以盗贼为负。
虽有发觉,不务清澄。
至有逞威滥怒,无辜僵仆。
或有局蹐比伍,转相赋敛。
或随吏追赴,周章道路。
是以盗发之家,不敢申告,邻舍比里,共相压迮,或出私财,以偿所亡。
其大章著不可掩者,乃肯发露
陵迟之渐,遂且成俗。
寇攘诛咎,皆由于此。
前年渤海张伯路,可为至戒。
覆车之轨,其迹不远。
盖失之末流,求之本源。
宜纠增旧科,以防来事。
自今强盗为上官若它郡县所纠觉,一发,部束皆正法,尉贬秩一等,令长三月奉赎罪;
二发,尉免官,令长贬秩一等;
三发以上,令长免官。
便可撰立科条,处为诏文,切敕刺史,严加纠罚。
冀以猛济宽,惊惧奸慝。
季夏大暑,而消息不协,寒气错时,水涌为变,天之降异,必有其故。
所举有道之士,可策问国典所务,王事过差,令处暖气不效之意。
庶有谠言,以承天诫(《后汉·陈忠传》)
上疏豫通帝意 东汉 · 陈忠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二
臣闻仁君广山薮之大,纳切直之谋;
忠臣尽謇谔之节,不畏逆耳之害。
是以高祖周昌桀纣之譬,孝文爰盎人豕之讥,武帝东方朔宣室之正,元帝容薛广德自刎之切。
晋平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
对曰:「大臣重禄不极谏,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
公曰:「善」。
于是下令曰:「吾欲进善,有谒而不通,罪至死」。
今明诏崇高宗之德,推宋景之诚,引咎克躬,咨访群吏。
言事者见杜根、成翊世等新蒙表录,显列二台,必承风响应,争为切直。
若嘉谋异策,宜辄纳用。
如其管穴,妄有讥刺,虽苦口逆耳,不得事实,且优游宽容,且优游宽容,以示圣朝无讳之美。
若有道之士,对问高者,宜垂省览,特迁一等,以广直言之路(《后汉·陈忠传》,又略见袁宏《后汉纪》十七)
上疏请许大臣宁告终丧建光元年 东汉 · 陈忠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二
臣闻之《孝经》袁宏《纪》作「昔先王孝治天下」)始于爱亲,终于哀戚。
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尊卑贵贱,其义一也。
夫父母于子,同气异息,一体而分,三年乃免于怀抱。
先圣缘人情而著其节,制服二十五月,是以《春秋》臣有大丧,君三年不呼其门,闵子虽要绖服事,以赴公难,退而致位,以究私恩,故称「君使之非也,臣行之礼也」。
周室陵迟,礼制不序,《蓼莪》之人,作诗自伤曰:「瓶之罄矣,惟罍之耻」。
言己不得终竟子道者,亦上之耻也。
高祖受命,萧何创制,大臣有宁告之科,合于致忧之义。
建武之初,新承大乱,凡诸国政,多趣简易,大臣既不得告宁,而群司营禄念私,鲜循三年之丧,以报顾复之恩者。
礼义之方,实为雕损袁宏《纪》此下有「然仁道无远,弘之即是」)
大汉之兴,虽承衰敝,而先王之制,稍以施行。
故籍田之耕,起于孝文
孝廉之贡,发于孝武
郊祀之礼,定于元、成;
三雍之序,备于显宗
大臣终丧,成乎陛下。
圣功美业,靡以尚兹。
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臣愿陛下登高背望,以甘陵之思,揆度臣子之心,则海内咸袁宏《纪》作「群生各」)得其所后汉·陈忠传》,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七,有删节。)
因灾异上疏劾中侍伯荣(伯荣,安帝乳母王圣女) 东汉 · 陈忠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二
臣闻位非其人,则庶事不叙;
庶事不叙,则政有得失;
政有得失,则感动阴阳,妖变为应。
陛下每引灾自厚,不责臣司臣司狃恩,莫以为负。
故天心未得,隔并屡臻,青、冀之域,淫雨漏河,徐、岱之滨,海水盆溢,兖、豫蝗蝝滋生,荆、扬稻收俭薄,并、凉二州,羌戎叛戾。
加以百姓不足,府帑虚匮,自西徂东,杼柚将空。
臣闻《洪范》五事,一曰貌,貌以恭,恭作肃,貌伤则狂,而致常雨。
春秋大水,皆为君上威仪不穆,临莅不严,臣下轻慢,贵幸擅权,阴气盛强,阳不能禁,故为淫雨,陛下以不得亲奉孝德皇园庙,比遣中使致敬甘陵,朱轩軿马,相望道路,可谓孝至矣。
然臣窃闻使者所过,威权翕赫,震动郡县,王侯二千石,至为伯荣独拜车下,仪体上僭,侔于人主。
长吏惶怖谴责,或邪诌自媚,发人修道,缮理亭传,多设储跱,征役无度,老弱相随,动有万计,赂遗仆从,人数百匹,顿踣呼嗟,莫不叩心。
河间托叔父之属,清河有陵庙之尊,及剖符大臣,皆猥为伯荣屈节车下。
陛下不问,必以陛下欲其然也。
伯荣之威,重于陛下,陛下之柄,在于臣妾。
水灾之发,必起于此。
韩嫣托副车之乘,受驰视之使;
江都误为一拜,而受欧刀之诛。
臣愿明主严天元之尊,正乾刚之位,职事巨细,皆任贤能,不宜复女使干错万机。
重察左右,得无石显世漏之奸,尚书纳言,得无赵昌谮崇之诈;
公卿大臣,得无朱博阿傅之援;
外属近戚,得无王凤害商之谋。
若国政一由帝命,王事每决于己,则下不得逼上,臣不得干君,常雨大水必当霁止,四方众异,不能为害(《后汉·陈忠传》,「转为仆射。时帝数遣黄门常侍中侍伯荣往来甘陵。又霖雨积时,河水涌溢。上疏」。)
上疏谏因灾异免三公 东汉 · 陈忠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二
臣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三公称曰冢宰,王者待以殊敬,在舆为下,御坐为起,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
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陵迟以来,其渐久矣。
臣忠心常独不安,是故临事战惧,不敢穴见有所兴造,又不敢希意同僚,以谬乎典,而谤讟日闻,罪足万死。
近以地震,策免司空陈褒,今者灾异,复欲切让三公
孝成皇帝以妖星守心,移咎丞相,使贲丽纳说方进,方进自引,卒不蒙上天之福,徒乘宋景之诚。
故知是非之分,较然有归矣。
尚书决事,多违故典,罪法无例,诋欺为先,文惨言丑,有乖章宪
责求其意,割而勿听。
上顺国典,下防威福,置方圆于规矩,审轻重于衡石,诚国家之典,万世之法也(《后汉·陈忠传》。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七,有小异。)
上言令屯役者得归葬送 东汉 · 陈忠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二
孝宣皇帝,人从军屯,及给事县官者,大父母死未满三月,皆勿徭,令得葬送
请依此制(《后汉·陈忠传》,「元初三年有诏,大臣得行三年丧,服阕还职。因此上言。太后从之。」)
太官宜著两梁冠 东汉 · 陈忠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二
令史质堪上言,太官宜著两梁。
尚书孟希奏,太官职在鼎俎,不列陛位,堪欲令比大夫两梁冠,不宜许。
臣伏惟太官令职在典掌王饔,统六清之饮,列入珍之馔,正百品之羞,纳四方之贡,所奉尤重,用思又勤。
明诏慎口实之御,防有败之奸,增崇其选。
侍御史主捕案,太医令奉方药供养,符节令掌幡信金虎,故位从大夫,车有韬沂,冠有两梁,所以殊亲疏,别内外也。
太官令以供养言之,为最亲近,以职事言之,为最烦多,令又高选,又执法太医令,科同服等,而冠二人殊,名实不副。
博士秩卑,以其传先王之训,故尊而异令,令服大夫之冕。
由此言之,两梁冠非必列于陛位也。
建初中太官令两梁冠。
《春秋》之义,大于复古。
如堪言合典,可施行。
克厌帝心,即听用之(《续汉·舆服志下》注引荀绰《晋百官表注》「建光中尚书陈忠以为」云云。)
奏,驳质堪言太官宜两梁冠 东汉 · 孟希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八
太官职在鼎俎,不列陛位,堪欲令比大夫两梁冠,不宜许(续汉舆服志下》注补引《荀绰晋百官表》注,建光中尚书陈忠以为令史质堪上言,太官宜著丙梁,尚书孟希奏。)
九章 东汉 · 王逸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七
《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
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
故复作《九章》。
章者,著也,明也。
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
卒不见纳,委命自沈。
楚人惜而哀之。
世论其词,以相传焉。
和熹邓后谥议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二
孝和邓皇后崩,群臣谋谥。
于是尚书陈忠上言,以为《乡党》叙孔子威仪,俯仰无所遗,彤管记君王纤微,大小无不举,是以德著图籍,名垂于后。
伏唯大行皇后规乾则坤,兼包日月,厥初作合,允有休烈,贯鱼之次,加于小媵,中馈之叙,昭于帷幄。
遭家不造,三元之厄,孝殇幼冲,国祚中绝,海内纷然,群臣累息。
加以洪流为灾,札荒为害;
西戎蠢动武威,侵侮并、凉;
猾夏作寇,振惊勃、碣,家有采之思,人怀殿屎之声。
皇太后参图考表,求人之瘼,度越平原
建立圣主,垂畴。
咨之问。
六事之求,劳谦克躬,菲薄为务。
是以尚官损服,衣不粲英;
饔人彻羞,膳不过择;
黄门阙乐,鱼龙不作;
织室绝伎,纂组不经;
尚方抑巧,雕镂不为;
离宫罕幸,储峙不施;
遐方断篚,侏离不贡;
罢出宫妾,免遣宗室没入者六百馀人,以纾郁滞。
奉率旧礼,交飨祖庙,以展孝子承欢之敬;
蠲宪法六千馀事,以顺汉氏三百之期。
经艺乖舛,恐史阙文,命众儒考校东观阁学
博士一缺,广推十人,何有伐檀;
茅茹不拔,屡举方直,显擢孝子;
遵忠孝之纪,启大臣丧亲之哀;
疾贪吏受取为奸,纠增旧科之罚;
长吏虚伪进退锢之十年;
追崇世祖功臣,国土或有断绝,封值遗苗,以奉其祀;
爵高诸国胤子,以绍三王之后。
事不稽古,不以为政,政不惠和,不图于策,犹不自专,传谋远暨,允求厥中。
刑之所加,不阿近戚;
赏之所及,不遗侧陋。
终朝反侧,明发不寝,徒以百姓为忧,不以天下为乐。
圣诚著于禁闼,而德教被于万国,故自昏垫,以迄康乂,籴入千石,以至数十,叛虏降集,贼宁边垂。
胡辈去塞,永元之世,以为遗诛,今畏服威灵,稽颡即毙。
徼外绝国,慕义重译,求献其琛。
史官咸贺,请作主颂,却而不听;
郡国咸上瑞应,寝而不宣。
允恭挹损,密勿在勤。
遭疾不豫,垂念臣子,御辇在殿,顾命群司,流恩布泽,大赦天下。
有始有卒,同符先圣。
昔书契所载,虞帝二妃,夏后涂山高阳有莘,姬氏任母,徒以正身率内,思媚周京为高,未有如大行皇后勤精劳思,笃继国之祚,正三元之衡,康百六之会,消无妄之运者也。
功德巍巍,诚不可及。
汉世后氏(《书钞》作「母氏」)无谥,至于明帝,始建光列之称,是后转因帝号,加之以德,高下优劣,混而为一,违《礼》「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之制
《谥法》「有功安人曰熹」。
后一体,礼亦宜同。
大行皇太后谥为和熹皇后,上稽典训之正,下协先帝之称(本集,《后汉·曹皇后纪》注引《蔡邕集》,又略见《北堂书钞》九十四。)
追驳尚书陈忠活尹次史玉议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三
尚书》称:「天秩有礼,五服五章哉。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孙卿亦云:「凡制刑之本,将以禁暴恶,且惩其末也。
凡爵列、官秩、赏庆刑威,皆以类相从,使当其实也」。
若德不副位,能不称官,赏不酬功,刑不应罪,不祥莫大焉。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百王之定制,有法之成科
高祖入关,虽尚约法,然杀人者死,亦无宽降
夫时化则刑重,时乱则刑轻。
《书》曰:「刑罚时轻时重」。
此之谓也。
今次、玉公以清时释其私憾,阻兵安忍,僵尸道路。
朝恩在宽,幸至冬狱,而初、军愚狷,妄自投毙。
召忽亲死子纠之难,而孔子曰:「经于沟渎,人莫之知」。
朝氏之父非错刻峻,遂能自陨其命,班固亦云:「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
传曰:「仆妾感慨而致死者,非能义勇,顾无虑耳」。
夫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耀杀戮也。
温慈和惠,以放天之生殖长育也。
是故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
今杀无罪之初、军,而活当死之次、玉,其为枯华,不亦然乎?
陈忠不详制刑之本,而信一时之仁,遂广引八议求生之端。
夫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岂有次、玉当罪之科哉?
若乃小大以情,原心定罪,此为求生,非谓代死可以生也。
败法乱政,悔其可追(《后汉·应劭传》)
藏芝赋1056年 北宋 · 王令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一、《广陵先生文集》卷一、《历代赋汇》卷一二一、《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四九、《宋元学案补遗》卷六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丙申岁,自四月六月大雨。
而余之所客天长县,东北皆濒湖泽,地浸以下,颇以水为患,伤草木多死。
邑居无薪刍而益贵,薪益来自远。
以予之所居,则薪之自北来者,常售于余。
间而有得,若枯华断颖,根梗蒂芥,支离拥肿,与硕实所异于常草者,皆儿取以戏。
就其中尝试视之,余得则也。
折伤不完,计之于全,此当一叶耳,不知其他安在也?
其生虽不知远近,要皆在县之北,以常负薪之所来,则从可知也。
示人则不齐,有由是而知有,有由是而信为,有虽得是而弗之信者。
之为物,不常有而或出,可爱者也。
自古《诗》之作,见于今者凡三百篇
其以风赋比兴而附见于物,若、蘩、薇、蕨、荇、苞、苦、藿、荑、唐、葍、蓫、、匏瓜、、郁、薁、、藚、、芹、藻、莫、、荼、蕳、苓、蓬、莠、蒿、苹、苌、蒲、萑苇、蓷、芡、萧、艾、稂、荍、、芑、禾、麻、菽、麦、黍、稷、豆、菽、秬、秠、穈、粟、稻、粱、菅、纻、卷耳、芣苜、菁莪、莠葽、荷华、游龙、茹藘、芍药之类,杂见并出。
然此特草耳,其多盖如此,而未尝及也。
自《诗》而下,长辞章而善自托者,独有屈原
今其《离骚》、《九歌》具存而可考。
然其况意所及,自诗人所纪之外,复益以江蓠、芙蓉、杜若薜荔、木白蘋、蒥荑、揭车、蕙、芷、茝、、芰、蘅、薋、菉葹、、药、荪,而地所常产,目所同识之草尽矣。
若夫陈忠而直私,忿废而怨逐,托于彼而取此以见义,此则予之所知;
至于道,则予不得而一也。
然称类已众,而复独遗,是诚何故耶?
说者遂以《九歌》之三秀为,予以其不明;
又其辞曰「适山而采之」,则非独山草,盖未足据信也。
及观汉乐歌,盖当时文工椠人,缘饰世治,以裁主意耳。
非有如诗人骚客,郁于中而不得言、凭于物而后见者,皆非予所好也。
今予得而赋之,意皆在于赋,序故不道也。
庭句突明,抽蔚擢秀,孰非兮?
坯培壅堙,播溉轧莳,孰非人兮?
不为常生,特见挺出,则神兮。
灵干不阿,众叶类附,不孤有邻兮。
生莫时期,毓无种裔,天生德兮。
芣苜荐廷,蘪芜荐道,退野即兮。
生无本根,拔不滞茹,无吝惜兮。
荣而不华,槁而不枯,莫损益兮。
茨莱翳阴,高出下蔽,适以取容兮。
朝菌射干,齐长并秀,德不校同兮。
荒原秽壤,弃放委废,若将终兮。
知者谓谁,何为来哉,似不必逢兮。
困于不知,束于薪苏,自信不耻兮。
摧戕折伤,披本断干,祸不自已兮。
火炎木焚,投置不缩,知命有止兮。
偶于自生,不祈见闻,吾与尔已兮!
提刑制司安抚司平寇循环历 其五 十一月二十六日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二、《文山全集》卷一二、雍正《广西通志》卷一一二
一、数日前诸处报来事体襞积,一则道州粮道为苦,山前谓昭、贺路梗,宜寄粮于扶灵源口,殊觉未便。
一则我军连日或打扶灵源,或打申家峒。
于秦贼不相干,而阵亡伤损者多。
恐攻击不已,或落贼奸,非细故也。
一则义丁不依纪律,人众难于加刑。
广西报得既可畏,而宇文督军中来亦云然,恐末流猖獗难制。
一则道州以供亿为病,觉已窘束不可当。
如人数可减,亦是为道州略省人数之一端。
一则王总统与路分所申扶灵源事,言语参差,见之宇文丈点对,觉已有衅。
昨与帅参议高成易之,宜及此时举行。
元说所以本司一番区处事宜,欲诸军驻界上,欲义丁且抽回,欲桂路分来禀议,此一时也。
累日不见山前报来,继得历中钧批,则未以所行为照。
某退伏自念,殊坐专辄,方议所以禀承钧命,今得宇文帅参申到,则已提兵越昭、贺,入静江之南团,与督捕声迹相闻矣。
据备述陈忠所报,云南团十八村村老陈状乞免洗荡,自认捉出秦孟四。
则是秦孟四已见端的所在,村老既认捉出,此即钧谕所谓地脚者,却有可望捕获之期。
自今我军如唐督捕之说,与广军同在南团,四路匝住,不容透漏,以待村老捉其渠魁。
是机锋相凑渐有着落,此又一时也。
即已飞报山前,既是唐督捕有明报,秦贼有实迹,一面乘机进取矣。
一、义丁昨者抽回,为在昭、贺境生事,且前无秦贼可攻,故随时施宜如此。
今既同大军深入静江,见匝住南团贼路,则此时亦无缘可以抽回矣。
已飞报山前,尽从便宜调用。
如仍前生事作过,则照元行放散。
仍十分丁宁头目,极意钤束,以自赎矣。
一、昨以秦贼无踪迹,檄桂路分赴司禀议,面授方略
高成暂总本军,不曾明其有过。
今觉钧意,亦不欲抽回。
亦已报路分,既是山前已见秦贼踪迹,不妨乘机集事。
如未离军,不须禀议复往。
一、以前言之,秦孟四杳无风路,我军深入,真有未便。
以今日言之,村老既认捉出秦孟四,我军又已得广回报,向前会合,获贼有期,班师有渐。
累月为此忧窘,今才得伸眉耳。
一、杜通判闻徐守之讣,笃同官之谊,归理其后事。
申来云,一见新太守,即复往山前。
此时想已离舂陵矣。
一、准牒报,已借道州二万芝楮二千石米。
中流一壶,为济不小。
昨见道州申来,谓山前一日支钱二百贯,米百石。
以此数准之,使阃所借之钱可支七八日,所借之米可支二十日
今觉岁前,此事须可结束。
姑以岁前约之,尚有三十馀日。
道州尽有米,特钱未有从出。
使阃所申朝廷,从运司应办,若早晚便得回降,道州尚庶几焉。
一、盐田峒之事,昨已面与柯权郡议,以土豪诱之,或诱或逐或擒,只消得如此措置。
却未见柯权郡申来,容更密叩之。
一、伏准使阃行下,议置寨留屯。
此乃是湖南防制广寇之第一策。
闻全、道州边广去处,无岁不避寇。
大抵兵来则去,兵去则来,极以为苦。
若建寨更戍,有数百人常在界上,则广寇无敢复犯湖南,此一劳永定之规模,非但禦今日秦寇而已。
是议也,王判官尧当与董仓漕言之。
仓漕已见报,会王判官到司,已与面议,见归道州,与王守条画申来。
今不待道州有请,而使阃计虑已及之。
此事甚计紧切,不论秦寇已获未获,此一举乃是为湖南永久保障之计。
公文申析甚详,更在钧意裁处。
刘混康葆贞观妙先生崇宁二年七月庚子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四、《茅山志》卷三
刘混康:卿昔寓处都阙,延对禁廷,每陈忠道之诚,开益朕躬之志。
虚心采纳,岂泯嘉言?
赐号越常,用昭褒显。
所有诰一轴,今递付卿,至可领也。
秋气爽肃,燕居练养之馀,宜加保护。
特赐葆真观妙先生诰。
南郊明堂异日议 南齐 · 陆澄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遗文馀事,存乎旧书,郊宗地近,势可共日。
不共者,义在必异也。
元始五年正月六日辛未,郊高皇帝以配天,二十二日丁亥,宗祀孝文于明堂,以配上帝。
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宗祀五帝于明堂,光武皇帝配。
章帝元和二年,巡狩岱宗,柴祭,翌日,祠五帝于明堂。
柴山祠地,尚不共日,郊堂宜异,于例益明。
陈忠《奏事》云,「延光三年正月十三日南郊,十四日北郊,十五日明堂,十六日宗庙,十七日世祖」。
仲远五祀,绍统五供,与此奏,皆为相符。
高堂隆表,二郊及明堂宗庙各一日,挚虞《新礼》议,明堂南郊间三兆,禋天飨帝共日之证也。
又上帝非天。
昔人言之已详。
今明堂用日,宜依古在北郊后。
汉唯南郊备大驾,自北郊以下,车驾十省其二,今祠明堂,不应大驾(《南齐书·礼志》上,永明二年尚书陆澄议。)
潘正夫特授检校少保依前昭化军节度使驸马都尉醴泉观使食邑食实封封如故制 宋 · 綦崇礼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四一、《北海集》卷七
门下:朕迹滞东巡,心劳北顾。
痛念宗亲之众,既仓猝以偕还;
瞻言姑姊之伦,今间关而几在。
欲厚天潢之泽,敢遗戚畹之良。
稽用邦彝,诞孚廷涣。
昭化军节度使、驸马都尉、充醴泉观使河南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四百户、食实封六百户潘正夫,温恭而好礼,文敏而敦诗。
选由勋阀之高,起席副车之贵。
一门二主,缔连云月之光;
历岁两朝,沾被神明之渥。
载惟吴国,实出泰陵
蚤承宁德之欢,视同己子;
晚托昭慈之爱,情若自生。
曾靡他人,独兹一女,属遭变故,久叹流离。
喜绿绶之来朝,奉需章而有请。
谓尔建旄之旧,未沐殊恩;
当予践祚之初,尝陈忠奏。
兴言往事,良感朕心。
宜加锡于宠章,庶少酬其志望。
通旃夏篆,俾参亚保之华;
大纛高旌,不改元戎之物。
仍陪租食,并示眷怀。
朕方兼赖于亲贤,尔其长保于福禄。
于戏!
以列侯而尚主,允侔汉戚之尊;
三孤贰公,遂拟周官之盛。
益勉贵骄之戒,用昭誉处之休。
可特授检校少保,依前昭化军节度使、驸马都尉、充醴泉观使,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封如故。
主者施行。
对刑法得失策 唐 · 刘藏器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三
问。
象五星七宿。
法壅水胜金。
是何刑焉。
深惑其义。
卖爵缗钱之令。
越官朝会之律。
见知腹诽之法。
直指夏之使。
不知谁制。
莫委所由。
因戏加杖。
其人绝命。
解斗触刃。
从子殒躬。
有若此流。
将欲何断。
夫杖妻面。
致大辟之科。
妇搏姑耳。
从减死之论。
斯之所决。
于礼安乎。
鲍昱东海之杀人。
陈忠颍川之请代。
如其得失。
亦可闻诸。
对。
某闻弧矢以威。
用刑之迹遂兆。
雷电皆至。
折狱之义仍明。
乃有金朴异俦。
行乎舜日。
劓刖殊类。
施于姬年。
莫不疏密随时。
轻重沿事。
语其数。
各有像焉。
土壅水而不流。
宫条斯准。
火胜金而逾墨。
黥法是依。
放七宿异节之精。
实惟膑罚。
则五星应改之变。
爰在劓科。
上郡罹旱。
孝景复循卖爵。
南亩不出。
武帝遂下缗钱。
越官起自张汤
朝会兴于赵禹
公孙生见知之渐。
颜异为腹诽之初。
直指夏之辈。
出于惨刻之日。
斯并虐主所行。
佞臣攸致。
至若因戏杖而绝命。
触斗刃以亡身。
既有误致之由。
断取罚金之议。
妻则为室。
夫亦称天。
虽云杖面。
讵容大辟。
良为情疑后主。
肆其不敬。
由斯之故。
方致极刑。
妇之承姑。
严于子道
岂此陵辱。
以从减论。
然则鲍昱之科。
于义失矣。
仲远之驳。
与礼符焉。
赦子母之情。
非无高趣。
纵昆季之代。
已在前讥。
谨对。
谢赐药状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四
右。内使陈忠盛宣旨。
赐臣痢药。臣摄生无方。
自遗疾疢。圣慈矜悯。
垂恩救护。气衰力惫。
忽吞永命之符。肠滑胃虚。
更饵返魂之草。蒙天营佑。
指日痊平。虽万粉灰。
何酬造化。谨附盛奉状陈谢以闻。
内侍陈忠盛神道碑 唐 · 裴士淹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九
夫北辰垂象。
南面居尊。
紫禁崇严。
彤庭奥密。
静言近侍。
允属能贤。
其谁见称。
则有我陈府君矣。
公讳盛。
字怀泰
颍川许昌人也。
其先出自帝舜
至阏父为周陶正
受封于陈。
子孙因以为氏。
粤若尚书孝德。
颁赐闻乎题剑。
太守高义。
礼贤为之下榻。
代袭坚贞。
门承轩冕。
因从官京邑
今遂家于长安
曾祖□□正议大夫内给事
守节
正议大夫内常侍
文叔
银青光禄大夫内常侍
或肃或乂。
克宽克仁。
好古而探坟籍。
懋官而纡青紫。
公幼怀端悫。
夙著嘉闻。
饰躬以筮仕。
服勤以成业。
先天岁解褐。
内侍省掖庭局监。
寻转内仆丞内仆令。
秩满。
内侍内谒者监
朝散大夫
恪居官次。
夙夜惟寅。
爰被丹霄之泽。
载延朱绂之庆。
典新乐之丝桐。
名与公偕。
勤亦至矣。
骋高衢而方远。
何景命之不融。
天宝十三年五月二日
遘疾薨于辅兴里之私第。
春秋六十有五。
惟公黄中多可。
素履居贞。
宅心知训。
执事有恪。
至若怡神以全道。
体命以适时。
义以拯物。
礼以从政
故能奉丝言而无失。
驰驿骑而有光。
俄拜内给事内常侍
寻除朝议大夫内侍
秩序斯崇。
恩华转茂。
位益高而心益下。
德逾迈而气逾和。
且以干能。
尤膺任寄。
前后奉使者十有三焉。
至乃梦三清于太极之府。
是修功德。
志五乐于无何之乡。
式瞻神异。
崇兹真庙。
获彼灵符。
迈侯甸而访仙经。
历名山而随羽客。
然后稽少阳之必举。
怀令图而允臧。
岂惟艺足侍书
材优参乘。
巷伯刺谗之什。
史游忠益之规。
固可谓无竞伊人。
温恭淑慎者已。
其年闰十一月之九日
葬于长安县平乡之原。
夫人上谷县君成氏。
四德无亏。
三从罔失。
先天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
后君而亡。
乾元三年五月七日
合葬于旧阡。
礼也。
长子仙鹤。
昭武校尉左卫丰浩府折冲。
次子仙凤。
振威校尉右金吾卫左中候。
仙甫。
才惟博达。
职在春官
今上御极释褐。
特赐银章朱绂。
内谒者监
仙贤仙管等。
太邱父子。
荀氏弟兄。
事国以
奉先惟孝。
感寒泉而增慕。
卜幽宅而罔艰。
迁陵谷。
式扬碑版。
铭曰。
帝舜洪冑。
胡公令名。
三恪惟甫。
八代至成。
本仁祖义。
国史家声。
椒聊之实。
莫我与京。
懿范弥昌。
宏材益振。
果行育德。
履信思顺。
执心有恒。
改过不吝。
政符省括。
理必游刃。
陟遐自迩。
休有烈光。
翻飞省闼。
翊侍岩廊。
宣国命。
辉耀银珰。
丹诚每竭。
朱绂斯皇。
乘遽周流。
奚往非适。
瑞徵桃塞。
药献梁益。
新庙真容。
名山灵迹。
爰典乐正
爰稽市籍。
昊穹不慭。
歼我惟贤。
四星犹列。
一德空传。
惨风云于故里。
树松槚于新阡。
载刊乎贞石。
永贲于幽泉。
两汉诏令总论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平斋集》卷一一、《两汉诏令》卷首
自典谟、训诰、誓命之书不作,两汉之制最为近古。
一曰策书,其文曰「维某年月日」;
二曰制书,其文曰「制诏三公」;
三曰诏书,其文曰「告某官」「如故事」;
四曰诫敕,其文曰「有诏敕某官」。
此其凡也。
策有制策、诏策、亲策,敕有诏敕、玺敕、密敕,书有策书、玺书、手书、权书、赫蹄书,诏有制诏、亲诏、密诏、特诏、优诏、中诏、清诏、手笔、下诏、遗诏,令有下令、著令、挈令及令甲、令乙、令丙,谕有口谕、风谕、谯谕。
宥罪有赦,训诸王有诰,召天下兵有羽檄,要诘有誓约,延拜有赞,以致有报有赐,有问有诘,又有手迹、手记、诏记。
其曰恩泽诏书、宽大诏书、一切诏书及哀痛之诏,随事名之。
此其目也。
策命简长二尺,短者半之,以篆书。
罢免用尺一木两行,以隶书。
单于书牍以尺一寸,选举、召拜亦书之尺一板。
古今篆隶文体曰鹤头书,与偃波书俱诏板所用,在汉则谓之尺一简。
诏书有真草,又有案。
案者,写诏之文,一扎十行,细书,以赐方国。
扎,牒也。
孟康曰:「汉初有三玺」。
蔡邕《独断》曰:「天子六玺,皆白玉螭虎纽」。
《舆地志》曰:「汉封诏玺用武都紫泥」。
故制诏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唯赦赎令司徒印。
露布州郡诏记,绿绨方底,用御史中丞印。
通官文书不著姓,司隶尚书封胡降檄著姓非故事。
诏书皂囊,施检报书绿囊,密诏或衣带间。
丹书藏之石室,策书藏之金匮。
此其制也。
汉世代言未设官,王言作命,厥意犹古。
而讨论润色,亦间有其人。
高后大谒者张泽单于嫚书;
淮南王安善文辞;
武帝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视草;
光武答北匈奴藁草,司徒掾班彪所上。
至永宁中,陈忠尚书出纳帝命,为王喉舌,诸郎鲜有雅材,每为诏文,转相求访,且辞多鄙固,遂荐周兴为尚书郎
秦少府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
汉因之,武、昭以后稍重。
张安世以善书给事尚书,囊簪笔事武帝数十年。
后汉始置尚书郎三十六人,主作文书起草,月赐赤管大笔隃麋墨。
此其造命之原也。
御史大夫相国相国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郡守
制下御史御史大夫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太守、诸侯丞相从事下当用者如律令。
郡国史上计丞相御史记室大音读敕毕,遣以诏书。
部刺史奉诏条察州,所察毋过六条,守令则承流宣化,使田里咸知上意。
此其奉行之序也。
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
君不能以义制命,则无以使人心丕应,惟命之承。
故夫夜下诏书,决之亟也;
甲寅书报,应之疾也;
毋下所赐书,几事密也;
封还诏书,涣号不容于轻出也;
更报单于书,辞令不嫌于修饰也。
六月甲子诏书非赦令,皆蠲除之。
虽反汗,犹愈于遂非而稔惑也。
有司毋得言赦前事,所以示民信也。
策书泰深痛切,君子作文为贤者讳,所贵乎体之识也。
昧死奏故事诏书二十三事,所重乎祖宗良法美意之得也。
玺书封小,诏书独下,抑不可不虑其贾疑而召激也。
案《尚书》大行无遗诏、诏书,独臧婴家及得诏书封三子事,奸隐于仓卒诈售于危疑,尤有国者所当谨察而不可忽也。
知此则知所以造命,知所以造命则知所以奉行矣。
然有不敢奉诏者,有期期不奉诏者,有以死争不奉诏者,有诏数彊予然后奉诏者,犹或许之,盖所以养士气也。
若其奉行不虔,则有常刑,故廉问不如吾诏者以重论。
敢有议诏不如诏者皆腰斩,诈诏者当弃市。
格诏者亦当弃市。
矫制者腰斩,误宣诏者应罚金。
令下腹诽者论死,诽谤圣制者当族。
诏书不可用者,丞相御史劾之,无承用诏书意者,御史奏之,而奉诏不谨者皆坐以不敬。
丞相被策书则步出,司农发诏书则鸣鼓。
其严如此,当时犹不能尽然。
始而奉诏不勤,终而遏绝诏命;
始而挢虔,终而擅诏。
以至诈下诏书,诈作诏板,伪作玺书,假为策,自书诏以授。
廉级陵夷,纪纲板荡,而国命之柄移。
大抵外戚宦官之祸,阖闼称制实胚胎之,有天下者可不鉴哉?
按《艺文志》儒家:《高祖传》十三篇,高帝与大臣述古谕及诏策;
《文传》十一篇,文帝所称及诏策。
当时会粹,盖有其书,迁、固必采取诸此。
先汉诏,迁多以「上曰」书,固间因之。
一诏或二三出,详略及用字亦有不同,疑不能无删润。
高帝未即位,迁不书诏,惟重祠敬祭诏见《封禅书》。
《景帝纪》迁不书诏,其议太宗乐舞制诏附见《文帝纪》。
文帝陈武等议,「且无议军」,见于《律书》,当亦是诏,固不书。
后汉诏有以《东观汉记》、《汉名臣奏》等书见于注,其改诏为制为诰,或谓避武后讳。
世祖王闳子诏附见《董贤传》,晔书逸之。
大氐史迁所笔皆有深意,固文赡而意不逮,晔则文亦不逮乎固矣。
假守龙阳,俗古事简,因得纵观三史,裒其所诏、制、书、策、令、敕、谕、报、誓约之成章者,凡若干通。
事著其略,每以臆见系之,釐为若干卷,总曰《两汉诏令》,以补续书之亡。
欲观汉治者,当有考于斯文。